紅木家具的最大誤區不上膠
2018-06-25 作者: 瀏覽:47041 來源:明清家具研習社
摘要
紅木家具一直以工藝和材質被世人津津樂道,因為它有歷經百年才能成成料的高貴材質和無釘無膠的榫卯結構(以下省略十萬贊美詞)。等等,這無我無膠這個詞是誰發明的?這里我們就好好來掰扯掰扯這——膠!
用什么膠
有很多人一聽這家具是上膠水的,都立馬認為是件垃圾貨。但是真正的傳統紅木家具是有上膠的地方,有些結合部還必須上膠。但是引膠非彼膠,這里用的是魚鰾膠的膠水。這魚鰾膠俗稱黃魚膠,是魚的鰾通過一系列復雜工序后制的一種傳統生物膠水,這是一件十分累人的活,需要消耗大量體力,過去有“好漢打不出二兩鰾”的說法,可見其勞累程度。
魚鰾膠粘度很高,膠凝強度超過一般動物膠。對木器的粘合作用特別好。最大的特點是魚鰾膠有易溶于熱水的特性,所以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可逆轉性和可重復使用性,這是其它所有化學粘膠所不具備的;簡單的說吧,您家的茶幾的腿是以前且鰾膠粘的,但現在腿壞了,或者您覺得這幾個腿造型過時了,想單做四條腿換上,那么很簡單,直接用熱風槍或者電吹風吹向粘接之處,一會待鰾膠受熱溶化后直接拔下就行了,對器物無絲毫損壞;同樣因為鰾膠的可逆性,所以它能在保證性能的基礎上重復使用。
必須用膠
所以魚鰾使用相當普遍,京作、蘇作和廣作家具均有使用,尤其多見于京作家具。魚鰾的性不是堵嚴榫卯之間的空隙的,而是撮嚴的。這就要求榫卯之間的空隙極小,榫插入卯眼中既可以活動又不能活動太大,榫子插入一半時透過卯眼看榫頭的縫隙似看見亮似看不見亮,這時再使鰾粘合。好的匠人做家具既省鰾又嚴實,不像現在的匠人嚴不嚴拿鰾填的做法。據北京手藝高超的老木匠講,一件活兒使好了鰾后用錘砸,就是將木頭砸折使鰾的榫卯不能開,否則就不算出師。
總體來說好處有三:
1、魚鰾膠作為榫卯結構的輔助,就可以拆卸,可以修補。不像化學膠,粘上后打開難,甚至打開時出現家具破裂現象。
2、魚鰾膠用冷水無法潑開,需經過熱水泡才會化開,而乳膠遇冷水即開。
3、用魚鰾膠制作的古典家具壽命長,比單純的榫卯結構更加牢固、耐用。
不能用膠
但是在某些榫卯上是不允許上膠的,北方匠師在修理古家具的過程中,總結了一些帶原則意義的使鰾禁區,體現了木匠對木性尊重;邊簧不膠,夾頭榫不膠,龍鳳榫不膠,穿帶不膠,栽銷不膠,走銷不膠。
邊簧、龍鳳與穿帶
我們先來了解下這仨兄弟都是誰?
為什么說這哥三是兄弟呢?據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書中所記載:攢邊打槽裝面板,一般用格角榫的造法來攢框,邊框內側打槽,容納板心四周的榫舌稱為“邊簧”,其主要作用就是固定面板與大邊。
而龍鳳榫是依靠燕尾凹凸結構對家具木材進行對接和平面穩定的一種榫卯結構,它在明清家具的制作中得到普通使用。它常用于案面芯板、柜門、床面、板子頭部等需要拼接或加固的部位。
“穿帶”就是指貫穿于木器平面部件內側,對其變形起管束作用的一類橫木。由于其大都設置在板材的中間部位,很像人的腰帶,故俗稱為“帶”,是配合著攢邊裝板的工藝而起作用的。
可以看出這三處地方都是在面板上,不上膠的原因是為了順應木材干縮濕漲的特性,有空間給予木材之間滑動,避免板材開裂。
栽銷與走銷
“栽銷”亦叫樁頭?!霸凿N”是北方匠師的稱呼。做法是采用別的木塊榫頭栽入構件,而不是就構件本身上做出榫頭。細分可分為:透銷、擠楔、插銷、破頭楔等20多種,細說起來得重開一篇章了,在這先不細表了。
“走銷”即札榫。為北方匠師稱呼為“走馬銷”。是“栽銷”的一種,指用一塊獨立的木塊做成榫頭栽到構件上云,來代替構件本身做成的榫頭。床榻類家具的圍 子板與床面大邊連接處,起到連接和固定作用。榫卯插入后可向一側行進,行進過程中收緊榫卯。
總體來說這對兄弟是起絕對固定之用,不上膠是為了便于拆卸。
由此可見,上膠或不上膠不是絕對存在的,是要根據木材性質和家具使用中的特點來定的。不能說上膠的就是劣質品,也不能說不上膠的就是精品。
【來源:明清家具研習社 編輯:中國紅木藝術家具網】

掃一掃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