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圈椅的異同
2018-06-22 作者:閻曉懷 瀏覽:56807 來源:中國紅木藝術家具網
摘要
(從左至右)明黃花梨圈椅、清花梨圈椅、清式皇宮圈椅
圈椅是明代家具中最耀眼的一顆明星,曾以圈椅為王來形容與比喻它。它的基本式樣也是在明代中晚期定格埁制下來的。它的來源是宋元圓背與直背交椅。
圈椅發展到清代,其基本式樣并沒有根本性改動。但在尺寸與制造細節上卻有較為明顯的變化。
明、清、清式皇宮圈椅圓把頭比較
先談尺寸變化
明代圈椅,無論其下部方正部分與上部圓圈扶手靠背部分的體量尺寸均緊湊而小巧。尤其是圈部,多為三節圈,且胳膊搭放處兩側的最寬距離,一般為56-60公分之間。
到了清代,則此圈最寬處一般放大到66-70公分之間,普遍加寬了10公分左右,一般也多做成五節圈,更靠近一個整圓。
圈椅下半部方正部分,明代一般橫為58-62公分,縱為42-45公分。清代則將橫部略加大,多為60-64公分,而縱部則加大更多,變為48-52公分。使椅子更深,屁股可以更加靠后。
清代出現的宮廷式圈椅,則尺寸體量更大,圈背兩側最寬處達70-72公分,方正部分則橫為65公分左右,縱為55公分。橫縱產僅差10公分。使皇帝與王公大臣們坐起來更顯威風與氣派。
明、清圈椅圓把頭之比較
再談式樣變化
明清圈椅樣式上的最大變化在圈椅兩個把手處。明代圈椅的兩個拐把頭,拐得比較直接,彎子轉得急,扶手把頭也比較大,像一個正圓形或菱圓形的小盤子。到清代,則此處轉彎半徑加大,拐得比較順暢而圓滑,手把頭也明為縮小,比圈椅的兩根圓桿略寬一些,不表現為一個突出的圓疙瘩,而是順勢外撇一點,粗大一點,減少了突兀感。從美學上看,更為流暢華美。
清代出現的宮廷式圈椅除各部尺寸都加大外,拐把頭處又格外加大加寬,并在拐把頭處透雕各種花紋,在四只腳下加托泥板,使整個椅子的長、寬、高度都獲增加,從而顯示出與現般圈椅不同的豪華。民國以后,乃至當代仿制的明式圈椅,其摹本主要是清代圈椅。
為使大家對明清黃花梨圈椅的主要區別有直觀感受,本文特配發三組照片,以著重顯示其不同之處,請朋友們細細觀察,自可體會在心。
【來源:網絡 作者:閻曉懷】

掃一掃有驚喜!